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战略部署,努力谋划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伴随着疫情防控逐渐步入常态化,全省文化产业持续稳定恢复,文化市场回暖迹象明显,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全方位、纵深化的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如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减弱、文化消费需求略显不足、地区间发展明显不均衡等。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亟需聚焦打通循环,赋能全产业链,以更新理念、更实举措、更强合力全力推动江苏文化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现代化篇章。
一、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提速升级。截止2021年一季度,江苏规上文化企业7993家,同比增加1074家,实现营业收入2619亿元,同比增长41.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从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三大产业类型看,文化制造业企业2555家,实现营业收入1268.7亿元,同比增长36.5%;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企业1530家,实现营业收入502.2亿元,同比增长35%;文化服务业企业3908家,实现营业收入848.1亿元,同比增长53.3%。文化产业全面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提升,营业收入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其中文化服务业增速最高,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图1:2019年Q1-2020年Q4江苏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及从业人员
(二)跨界融合持续深入,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主动对接“互联网+”战略,实施“文化+”行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VR、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日益紧密,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体育、金融、商业、时尚设计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及新型文化产品和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即使在疫情期间也实现逆势增长,加速了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促进了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打造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文化领域均衡发展,供给质量整体提升。分领域看,江苏文化核心领域和文化相关领域增速均超过30%,文化核心领域增速快于文化相关领域,发展态势较好。截止2021年一季度,规上文化核心领域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133.6亿元,同比增长52%;规上文化相关领域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485.4亿元,同比增长34%。从文化及相关产业9大行业看,同比增速均超过20%。江苏传统优势行业,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和文化装备生产增速放缓,分别为23%、32.7%;文化核心领域中文化内容生产、创意设计服务等增速稳定,均在40%以上;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也实现强势反弹,同比增长84.1%,增速远高于其他行业。
图2:2021年Q1规上文化产业分产业分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四)小微企业快速增长,集群集聚效应凸显。江苏非常重视本地小微文化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创新推出多项举措,从专项资金、金融、税收、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地促进了江苏小微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江苏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建设,鼓励文化名人设立工作室,鼓励文化能人、创客自主创业,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中小微文化企业集群。此外,江苏各地还结合实际,搭建专业化、特色化合作平台,推动“小升规”文化企业与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以及各地产业园区、集聚区内大型龙头企业加强协作配套。2021年,江苏小微文化企业单位净增1074家,实现营收增速高于大中型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单位数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单位数70%左右,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减弱。与许多现代服务业一样,发达的文化产业市场具有典型的“J”形结构,“J”形结构中,强调为数不多的几家龙头文化企业与众多的中小型文化企业互相依托、互相支撑的市场格局。但近年来,受产业转移、企业转型等因素影响,达富计算机等大型文化企业退库,夏普电子元器件等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江苏龙头文化企业引领作用有所减弱。2021年,江苏大型文化企业单位数增长低于中小微企业,营收收入同比增速也明显低于规上文化产业,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占规上文化产业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文化消费需求略显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不足会制约产业的快速发展。江苏作为国内经济第二大省,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9年,江苏居民消费支出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为11%,低于全国的11.1%。2020年受疫情影响,江苏居民消费支出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下降为8.8%,仍低于全国的9.6%。可见,江苏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江苏文化消费市场规模发展增速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量文化产品没能转化为有效需求。
(三)地区间发展明显不均衡。分区域看,各地规上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协同,文化企业数、营业收入的增速差距较大。从企业数量看,南京、常州、南通3市规上单位数较2020年增长较多,发展状况较为领先;宿迁、泰州2市规上单位数比2020年均增加100家以上,发展态势相对较好;徐州、镇江、连云港3市规上单位数总量较低,且徐州、镇江单位数增长较为缓慢;13个设区市中仅盐城单位数较2020年有所减少。从营业收入看,常州、南通、淮安、宿迁4市营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实现较快增长;无锡、连云港2市两年平均增速为同比下降,仍未恢复至2019年同期疫情前水平。
三、推动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新时代有着新期待,新形势赋予新使命。“十四五”时期,江苏文化产业应在“十三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实质性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寻求更大创新突破。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分析、科学谋划,进一步做好“十四五”时期江苏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规划工作。一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二是要在积极推动已有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如考虑将部分文化骨干企业视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制定对发展较快的规下文化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的激励政策等。三是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四是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如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调查、法律信息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二)突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根基。龙头企业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引领性作用,能够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实现江苏文化产业更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支持好、发展好“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同时,必须打造更多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根基。一是要推动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文化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航母,培育一批产业联盟。二是要建立完善龙头文化企业的培育机制,充分利用江苏地域资源优势,多维度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数字文化“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三是要鼓励龙头文化企业实施一批高成长性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配套产业链,改善龙头企业经营环境,留住和壮大骨干企业。
(三)做大做强数字文化市场,激发数字文化消费活力。当前,我国文化消费领域显现出许多新特征,以数字阅读、网络视听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消费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江苏文化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可以借助数字经济的东风,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持续促进供需两端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数字文化市场,激发数字文化消费活力。一方面,就供给端而言,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业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文化消费呈现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的新趋势,应推动“互联网+”向传统消费领域渗透,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建设汇集文创商店、博物馆、美术馆等多种文化场所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鼓励发展个性化品质消费、柔性定制消费,不断提高文化消费的便捷性、丰富性、体验性。
(四)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迈向更高质量协调发展。在“双循环”战略的指导下,推动江苏文化产业更高质量发展,要在优化整体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建立更加高效的产业联动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一是要坚持协同发展和突出地方特色相结合,深入贯彻文化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战略,做好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二是要跨越原有行政管理边界,科学整合区域企业资源,合并同类项,延长相关产业及衍生产品生产链条,促进企业间兼并重组和联合协作,形成区域旗舰企业,扩大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引领区域文化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三是要促进文化创意、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畅通流动,实现产业要素共享,形成区域性分工与协作格局,避免内耗式发展、同质化竞争,实行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真正实现文化产业的相互协调、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