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对乌克兰顿巴斯地区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乌冲突形势不断升级。虽然目前俄乌两国已开展了三轮谈判,但都未达预期效果,可以预见俄乌冲突在短期内难以结束。俄乌两国都是农业大国,即便两国最终达成了停战协议,全球粮食市场也已经因此次冲突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何在“后俄乌冲突”时代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并调整全球粮食产业布局策略,将是我国现阶段研究的重点。
一、俄乌两国之于全球和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一)俄乌两国在全球农业经贸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1.俄乌两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举足轻重。俄乌两国都是农业大国,美国农业部(USDA)2020~2021年产季数据显示:俄罗斯粮食总产量1.3亿吨,乌克兰粮食年总产量8000万吨。其中,俄乌小麦出口合计占全球贸易总量28%;大麦合计占29%;玉米合计占15%;葵花籽油合计占76%。乌克兰是全球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第四大玉米出口国、第四大大麦出口国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
2.俄罗斯化肥是全球各农业大国争抢的稀缺资源。就单从农产品贸易角度来看,现阶段乌克兰的重要性要大于俄罗斯,但俄罗斯的化肥却是全球争抢的稀缺资源。俄罗斯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国,也是仅次于加拿大的全球第二大钾肥生产国,俄罗斯和其盟友白俄罗斯的钾肥出口量占全球钾肥贸易总量的40%左右。由此可见俄罗斯化肥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二)俄乌两国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乌克兰在我国玉米、大麦和葵花籽油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乌克兰一度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供应国,我国自乌克兰进口玉米总量达在2020年达522万吨,占我国玉米进口总量的58%。2021年受中美贸易协定影响,我国自美国进口玉米大幅增长,但我国自乌克兰进口的玉米依然达到823.7万吨,同比增长约57%。同期,我国自乌克兰进口的大麦和葵花籽油也分别占全年进口总量的26%。
2.俄罗斯在我国的粮食贸易中地位较低,但潜力巨大。2021年,我国自俄罗斯进口的大豆、小麦、玉米和大麦在我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不到1%。虽然俄罗斯粮食在我国进口结构中的占比相对较小,但该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国对俄罗斯粮食进口存在准入限制和双边粮食物流不畅导致,这些问题都在逐步得到解决。我国在自2015年起的6年时间里快速通过了俄罗斯几乎所有粮食作物的准入许可。另外,以此为契机,中俄粮食物流格局也将被完全打开。俄罗斯粮食主产区和主要港口都分布在西南部地区,目前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在占俄罗斯总产量的85%以上,但在2022年2月4日之前,该地区均未拿到我国的粮食进口许可证。拿到许可证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则没有专用粮食出口码头,上述两个地区的粮食需要通过黑海和亚速海港口西向出口至我国,路途遥远且运输成本,极大限制了中俄两国的粮食贸易规模。而在俄罗斯全境拿到我国的粮食准入许可后,上述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二、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全球粮食供需趋紧,粮食安全风险上升
1.紧张局势可能会使两国粮食出口减少,从而造成整个世界粮食供给不足。乌克兰小麦大约35%种植在乌东地区,该地区正是俄乌关系危机中最可能受攻击的地区,乌克兰能否正常进行春季施肥和冬小麦收割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冲突持续,乌克兰小麦和玉米减产,全球谷物总产量将进一步下降。
2.俄乌冲突升级可能导致港口和铁路的运行受阻,将对国际粮食供应链造成冲击。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和8月至11月分别是乌克兰玉米和小麦的集中出口期,乌克兰的粮食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敖德萨、赫尔松和克里米亚的码头完成。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乌克兰已实际失去赫尔松和克里米亚,如再失去敖德萨,乌克兰就没有了通往黑海的出海口,对外粮食运输就需要转运,成本和时间将大幅上升,粮食物流会存在很大困难。
3.紧张局势将对全球不发达地区造成更大威胁,导致全球饥饿人口上升。中东和北非地区大部分国家以及南亚的部分国家十分依赖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粮食出口,这些国家的口粮消费对外依存度较高且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如果俄乌局势升级导致其出口受阻,将对这部分地区的粮食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二)紧张局势推高谷物价格,预期通胀风险加剧
1.粮食期现货价格持续跳涨,势头一时难以逆转。自俄乌局势紧张以来,全球农产品期现货价格都已连续出现跳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玉米和小麦合约价格均创2013年以来新高。另外,面对当前全球不断飙升的粮价,不排除国际游资会出于短期避险动机集中投机大宗商品,并加剧粮价上涨。
2.俄罗斯化肥出口受阻,可能进一步引爆全球粮价。欧盟在近日已禁止白俄罗斯的钾肥出口至欧盟国家,全球钾肥合约创2008年来新高。俄罗斯当地媒体也称俄罗斯政府正在建议化肥制造商停止所有化肥出口,上述消息再加上化肥制造过程需要的天然气在欧洲飙升至新高,很有可能引起全球性粮食价格持续飙升。如北半球农作物生长季(第二季度)开始之前化肥供应收紧,将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影响全球一整年的粮食产量。虽然也有部分研究机构认为局势尚在可控范围内,世界顶级农作物营养供应商有能力提高钾肥产能。但目前来看,全球能增产多少钾肥以及生产能否赶上北半球农作物生长季都存疑,这可能是引爆全球粮价的重磅炸弹。
三、俄乌冲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内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外影响粮食全球化布局策略
1.化肥、原油等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影响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全球化肥、原油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下,我国粮食的生产成本也可能被不断推高。在当前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如何保障化肥和能源的保供稳价,对我国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解决的难题,如不妥善应对,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
2.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可能重新洗牌,影响我国粮食全球化布局策略。俄乌冲突的升级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欧洲地区的粮食贸易格局,导致欧洲的粮食采购转向北美和南美地区。北美和南美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进口来源地,如上述情况发生,则很可能改变美洲的粮食种植结构,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面临结构性短缺,打乱我国的粮食产业全球化布局策略。
(二)价格和物流因素不可控,冲击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受价格飙升和港口封锁影响,我国粮食进口短期承压。除价格因素外,物流通道不畅很可能使我国对乌克兰粮食的进口受阻。我国自乌克兰进口的粮食主要自其东部港口出发,通过海运运至国内东部和南部各港口。俄乌冲突升级加剧将导致乌克兰港口的正常运输工作受阻,直接影响我国自乌克兰进口粮食。
2.国内粮价跟涨,给政府和下游企业带来压力。国际粮价可能通过国际贸易和成本传导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粮价。我国的粮价一直处于历史高位,成品粮和原粮的价格常年倒挂。经过近几年的粮食流通制度改革,我国已在理顺粮价关系上初见成效,如原粮价格再次上涨,政府和粮食产业下游的粮油加工企业都将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
四、俄乌冲突下我国粮食产业全球化的机遇
短期来看,俄乌冲突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负面冲击;但从长期来看,俄乌冲突给我国粮食产业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却大于危机。这种机遇主要来自于俄罗斯的农业在受西方制裁的情况下将毫无选择地倒向我国。
(一)俄罗斯粮食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1.俄罗斯核心农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出口潜力巨大。俄罗斯近10年小麦、菜籽油、玉米、大豆、葵花籽的产量增长分别达80%、300%、340%、360%、500%,粮食出口量更是在近20年增长了近15倍。且俄罗斯的所有粮食品种除大豆无法满足自身市场需求外,其余都主要用于出口,出口潜力巨大。
2.俄罗斯土地开发力度依然很低,土地资源潜力可观。俄罗斯国土资源部门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俄罗斯适用于发展大农业的土地达5亿多公顷,但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农业用地仅为2.28亿公顷,农用地综合开发利用率只有45%。另外,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有3800多万公顷的耕地还处于抛荒状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可观。
(二)我国投资俄罗斯农业将迎来历史性契机
1.俄罗斯与西方贸易联系中断,全面推行人民币结算功能。俄罗斯因被西方制裁导致多家银行与SWIFT系统断开链接,并火速加入中国CIPS国际支付系统,为中俄贸易提供了极大便利条件。另外,俄罗斯最大的运输公司Fesco近日宣布客户可以用人民币付款,且多家企业在中国金融机构开设账户,表示愿意以人民币和卢布交易。农产品贸易是俄罗斯第二大支柱产业,交易以人民币结算为中俄农业贸易和中俄农业投资合作起到了利好作用。
2.俄罗斯最大的港口运营公司被制裁,粮食向西方出口受阻。根据欧盟官网3月1日发布的欧盟委员会对俄制裁决议,欧盟对俄罗斯最大的粮食转运港口新罗西斯克商业海港集团实施制裁,其粮食运输业务占俄罗斯粮食出口总量的34.2%。新罗西斯克商业海港集团被欧美制裁,俄罗斯西南部地区粮食通过黑海港口向欧洲出口将受很大影响,这为中俄粮食贸易创造了机会。
3.俄罗斯粮价与国际市场脱钩,大大降低我国粮食采购成本。根据俄罗斯农业咨询机构IKAR预测,由于俄乌冲突致使亚速海航行停运,黑海港口运货量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俄罗斯近几个月的粮食结转库存比预期大幅增加。另外,俄罗斯粮仓设施不足问题向来突出,在没有储存条件或储存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很可能一段时间后大量抛售粮食,故俄罗斯的粮食价格可能会在近几个月持续下降。
五、俄乌冲突下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应对策略
(一)尽早布局“后俄乌冲突时代”,实现“化危为机”
1.战后乌克兰百废待兴,在乌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后俄乌冲突时代”乌克兰将面临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的问题,可借此施以援手帮助其建设,这将从根本上加固中乌之间的粮食贸易纽带。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现阶段乌克兰国内排华情绪严重,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白明研究员认为,随着冲突结束这种现象会得到缓解,我国在乌克兰的基础设施投资存在可行性。
2.积极推动中俄农业产业合作,重点开发远东地区。俄罗斯拥有全球近1/3的黑土带,尤其是远东地区目前还有1200万公顷的农业用土地尚未开发,而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只占俄罗斯粮食总产量的1%,具有扩种我国紧缺的大豆和玉米的巨大潜力。该地区南部的南阿穆尔、滨海边疆和犹太自治州地区耕地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非常适于大豆生长。在“后俄乌冲突”时代,可以预见中俄两国的关系将持续向好,我国应借此机会在俄罗斯尤其是远东地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帮助其成为我国粮食进口的又一重要来源地。
3.加紧研发抗寒抗旱种子技术,为布局西伯利亚创造技术条件。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漫长严寒,绝大部分土地都无法耕种。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俄罗斯东部的冻土正在逐步解冻。有研究显示,在2080年前,西伯利亚地区永久冻土区将缩减25%,俄罗斯的可耕种土地将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加强与俄罗斯科研机构和种子公司合作,加紧研发抗寒抗旱种子技术,为布局西伯利亚打好技术基础。
(二)及时研判国际形势,有序推进农业改革
1.及时研判国际农产品贸易趋势,加大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应加大粮价和农资价格等关键信息的监测力度,开展产业预警和产业分析评估,并及时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信息。尤其要关注钾肥价格的变化。我国国内钾肥价格涨跌还存在一定变数,俄罗斯被制裁可能反而导致其大量出口钾肥至我国,因此我国采购钾肥的价格存在与国际市场脱钩的可能性,要密切关注钾肥市场的变化,以做出灵活应对。
2.密切关注俄乌局势走向,多措并举保证我国农产品进口安全。短期来看,要配合进口配额和进口关税等手段,积极开拓与友好国家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稳定;长期来看,要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优化农产品贸易格局,积极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粮食产业发展潜力,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
3.有序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多措并举保证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呼吁境外商会发挥作用,鼓励农业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
1.呼吁中国驻外商会、行业协会等非官方组织积极行动。要发挥国际商会和海外协会在价格协调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配合政府的大方针大战略,在政府不宜插手的领域做好协调工作,为农业企业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鼓励我国农业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企业是农业对外合作的执行载体,也是衡量农业国际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测度指标。要鼓励各类农业企业加强境外合作,依托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产业联盟等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走出去,逐步掌控全球农产品全产业链,强化应对粮食安全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