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成果

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作者:刘浩、张为付浏览:时间:2022-03-16

近年来,高校师德问题频发。“诋毁党和政府的言论出格、学术不端、师生关系违背伦理、权钱(色)交易等师德失范现象的不断出现,尤其是某些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校教师的师德失范事件的‘网络发酵’,在整个社会范围内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不仅严重侵蚀高等教育健康肌体,同时也极大地损毁了高等教育社会形象,加剧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疑。”高校师德问题的产生有着各种原因,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球化等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高校师德正受到各类新媒体的影响和冲击,而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首先应该清醒认识到网络空间中的各种乱象,学会辨别网络空间中的言论真伪,积极开展网络错误思潮批评,充分理解网络空间中的话语生产方式,加大网络空间的治理力度,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同时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各高校的实际,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制度,完善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等。笔者认为,提高高校师德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展错误思潮批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文化领域话语权的争夺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一些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抱着“学术自由”的心理,将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引入中国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断章取义、肆意曲解,甚至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还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直接诱导高校教师放弃主流核心价值观,从而使高校教师丧失了判断理论是非辨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

当前师德师风所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动摇和理想信念丧失。因此,当前高校师德教育应该积极开展对错误社会思潮的批判,揭露错误思潮的社会本质和重要危害,重塑远大理想和集体主义的追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提升高校教师的党性修养,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环境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这里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假思索、随意、感性甚至任性的一己情绪的宣泄口,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加甄别、不负责任、有失公允的个人偏见的吐槽地,更不应该成为良莠不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思潮的集散区。”当前,网络媒体的发展非常迅猛,各种新的媒介形式不断涌现,信息技术更加先进,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更加隐蔽,网络空间的存储信息海量庞杂,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工作更加复杂。高校要切实对网络负面信息追根溯源,较好掌握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因此,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渠道。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新媒体时代高校师德教育要坚守网络这一意识形态主渠道,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高校教师的成长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三、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惩处力度

规范师德师风的重要出路在于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2014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里就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高校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素养。”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举措包括: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健全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注重师德激励、严格师德惩处等。各高校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定期走访、督查,对各类举报进行调查处理,并将相关信息记入人事档案,以供日后调阅,实现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性和可核查性。

规范师德还应该加强对师德失范教师的惩处力度。当前师德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惩处力度过轻,使得一些教师心怀侥幸,无所畏惧,一犯再犯。因此,加大惩处力度,以儆效尤,是预防师德师风失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师德师风严重失范的教师应该予以解聘或开除,甚至终身禁入教育行业;对涉及触犯法律的行为,如性侵、虐待等行为,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绝不姑息养奸。另一方面,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和程度进行分类分级,制定相应政策,采取不同处罚措施,并在职务职称晋升、人才荣誉申报、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与师德师风问题挂钩,并根据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达到某类行为或程度时即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建立评价体系,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

目前,高校的学术抄袭、师德师风等问题,都是由涉事高校内部进行调查处理。既然是高校内部调查处理,因牵涉高校自身的声誉和各种人情关系,高校对此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这些事件调查取证往往时间跨度大,新的社会热点事件不断涌现,很少有人会持续关注,最后也就不了了之。有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远,即便公开举报和调查,往往也缺乏相关证据,很难对涉事教师进行处理,从而纵容了一些教师的劣行。

因此,为了推进师德师风的改善,应该成立第三方师德师风监察机构、学术评价机构等。该机构应独立于高校系统,机构成员由主管部门、高校、院系、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工作人员构成,建立一定规模的专家库,在处理师德师风事件时,在排除相关利益方后采取匿名、随机形式抽取专家,调查结果以第三方机构名义向社会发布,避免专家受到干扰和报复。当然,对有异议的调查结果,可以重新抽取专家进行调查,必要时可邀请当事人参与,采取背对背的答辩举证模式。同时,高校在处理师德问题时还可以借助当前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与抓取等,依托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对高校师德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长期跟踪,做出科学评价。

五、提高网络素养,增强网络应用能力

网络素养是新媒体时代衡量高校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高校教师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重要素质。网络素养主要包括五种能力:价值判断力、自我保护能力、识别选择能力、质疑理解能力、创造参与能力。具体来说,高校教师要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辨别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正确判断网络信息的属性,评估网络信息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置身网络水军、商业运作和境外反华势力的网络空间中,提高自我干预能力,避免被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强化网络信息选择能力,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认清网络文化的负面因素,提高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强化批判性解读能力,深刻理解网络的运作、组织、生产、引导机制;创造性地参与公共事务,提高公共空间中的表达和对话能力。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必须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增强网络的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师德水平。


类型 发明人
所属单位 授权时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