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建美学旨在将美学的形式与内容融入党建,增强党建的感染力、亲和力与信仰力,促进党建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践行党建美学应遵循党建原则与美学规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关于“美”的要素精准融入党的建设中,从目标视角、主体视角、载体视角、路径视角等多个维度建立系统性发展机制。
关键词:党建美学;内涵;视角;发展机制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党建美学研究的是党建中的审美活动,这一审美活动服务于党的建设目标,助力党的六大建设(即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强党建的感染力、亲和力与信仰力。党建美学并非严谨的学术概念,在学术领域相关联的是政治美学,然而党建美学并不等同于政治美学,而是在党建实践中生发出的新提法。
一、党建美学的内涵
党建美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源自河南修武县。2016年,河南修武县率先将党建美学理念引入基层党建,按照“去衙门化、去官僚化、去刻板化”的要求,从“党建阵地美、组织生活美、党员行为美、制度设计美”四个方面将全县187个村级活动场所打造成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新时代党建综合体,开展全民美育,形成了党建美、城建美、乡村美、民宿美等一个个美学元素百花齐放的全域美格局。时至今日,修武作为党建美学的先行者与探索者,已然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美学赋能、经济活跃、人民幸福”的有效道路,深刻践行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河南修武县政府官网《把美学理念融入基层党建工作的修武探索》调研报告中指出,党建美学是指“在抓基层、强党建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艺术设计,将体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党史、地方文化及时代精神的象征符号和美学元素融入建筑、标识等载体中,融入党员组织生活和党员行为规范建设中,使党员干部身处党建文化的空间艺术中,感受到党的信仰和宗旨的感召力,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党的温暖。”这一理念与修武党建美学实践的四个方面“党建阵地美、组织生活美、党员行为美、制度设计美”是完全吻合的,它主要指向实践层面,充分发挥美的要素特别是艺术美的要素优势,在形式与内容上力求创新,使党的各项建设更加符合人的发展的需求、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具有审美意味,从而增强党的建设的亲和力、感染力与信仰力,由此带动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良性发展与进步。
修武党建美学实践为理论的研究洞开了崭新的视角,要深刻理解党建美学的内涵,至少应从党建美的本质、党建美的内容、党建美的意义三个方面着手去阐释。所谓党建美的本质,主要指在党的六大建设中同时遵循党建原则与美学规律,在建设目标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之美,在主体塑造上培养具有崇高共产主义信仰、完善而美好人格品性、干事创业永葆先锋的全面发展的共产党员,在党建载体建设中充分体现审美原则与红色底色,在建设路径与方式上以情感共鸣、美感共通为介质。这一本质实际上也包含了党建美四个视角的主要内容。其意义在于赋予了原本以严肃性、规范性见长的党建以感性与创新性的特质,从而使党的各项建设更具温度与意味,以达到信仰高度与境界。
二、党建美学的生成
追根溯源,谈党建美学的生成可以从礼乐关系开始。《乐记》有言:“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实际上是说,礼为规制,乐统人心,如同感性与理性,两者结合方能达到“政通人和”的完美状态。剥离意识形态的成分,礼乐之辩证关系为党建美学的出现提供了最为朴实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党建美学的践行提供了方法。如《乐记》中还谈道:“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意为“礼要减省繁琐,做到简单易行;乐要丰满充盈,做到令人欢欣。礼虽减省但也要自我勉励,礼以自我勉励为善为美;乐虽丰满充盈但也要自我抑制,乐以自我抑制为善为美。”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吉林大学华军教授通过研究,将古代礼乐文明概括为“通情达理”,认为“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礼”的思想基础在于合理,情礼关系的实质就是情理关系。这一关系不仅对当代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有着深远而多元的启示,而且对党建美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党建美学还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有学者指出,美学主要研究人类审美情感。它不仅限于文学和各个艺术门类的研究,还要包括作为群体的文化感知、互动方式的社会情感研究,以及提供美感物质基础的心理学、生物学、脑科学等领域的自然情感研究。而马克思主义是指向未来的,在科技与文化发展的时间维度中理解将来时的人类认知情感结构,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则从理论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美学与党建理论看上去毫不相关,但因为有“人”的存在,两者之间具有了沟通的可能性。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都具有审美情感,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共产党员组成,共产党员首先是“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建设人?即成为共产党员的原初性问题。在两者关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大胆假设:人类本身可以通过一种共通的审美情感,形成一种凝聚力,这一凝聚力对于信仰的养成、思想的一致、组织战斗力的提升、作风与纪律、制度的效度等均有助推作用。
三、党建美学的发展路径
践行党建美学应遵循党建原则与美学规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关于“美”的要素精准融入党的建设中,从目标视角、主体视角、载体视角、路径视角等多个维度建立系统性发展机制。
从目标视角来看,应树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美”目标。“梦”是美学范畴中常见的词汇,也是具有美学意蕴的概念。“中国梦”的提出,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以浓烈的美学意味:梦与现实不同,它以对未来时空的一种美好期待为目标,给人以无限遐想,这一遐想既不脱离现实,又因为满怀希望而充满美感。中国梦立足于“美丽中国”和“美好生活”两大现实基础,这两大基础包含着丰富的美的要素,如生态环境之美、城乡宜居之美、人文特色之美、文明和谐之美、绿色发展之美,还有科技之美、创新之美等,这些美的要素蕴含的审美意蕴,不断地激发着中国人民奋勇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从主体视角来看,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美。党性修养指向个体的人与组织,关键是人的要素。具有审美意味的党性修养包含理论修养美、政治素养美、思想道德美、理想信念美、文化知识与业务能力美、作风修养美、组织纪律美等。理论是对复杂现象的本质进行的抽象概括与总结,它来自于丰富多彩的实践生活,理论修养使人能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洞察能力,具有一种深邃的美感;理想信念之美体现在主体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思想与行动上始终为其不懈奋斗并展示出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积极上进状态;政治素养、思想道德之美使人在外部表征上呈现出正直亲和的样貌,在内心则具有从善如流的美好品质与成熟心智;组织纪律之美则通过将制度的秩序性、规范性与对行为的约束性紧密融合在一起,使其呈现出自由与约束的辩证之美。
从载体视角来看,应不断优化美化阵地建设、丰富党建形式。阵地建设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当前党建的阵地包含实体阵地与网络阵地两大类别,实体阵地建设典型如河南修武各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基础上修建的“党建美学综合体”,通过建筑美学使党群服务中心既成为年轻人视觉美感的“网红打卡地”,又充分利用丰富多姿的艺术手段将红色元素纳入,触发人们的审美感知,从而产生“共情”效果,达到党建教育的良好效果。党建网络阵地的美学体现则是通过充满人文意味的互动性、沉浸式美感体验来实现。网络交互技术甚至可以通过还原历史场景、模拟真实场面,使主体形成整体而深刻的审美认知与情感认同,升华其理想信念,熏陶其审美情趣。同时,五彩缤纷的党建活动模式也是促进党建美学建设的重要方式,如沉浸式红色话剧、红色电影赏析、角色扮演与体验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可成为党建美学的有效载体。
从路径视角来看,应将党建与教育特别是全民美育进行充分融合。党建和教育具有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党的建设领导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促进党的建设,而全民美育则是推动党的建设、提升党建亲和力、感染力、渗透力、信仰力的有效手段。笔者将这四力合称为“美力”,即将审美感知、知美智识、创美能力作为全民美育提升党建水平的教育内容。这就需要全社会协同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美育体系,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尊重教育规律,遵循美育发展原则,做好全民美育实施计划,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蕴含着中华美育精神的历史文化之美、红色革命之美、改革创新之美、社会建设之美作为全民美育的重要内容,熔铸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美育中,特别是要发挥社会美育的功能,如充分发挥城乡发展、生态建设、空间规划、审美载体等美学功能,使全社会的物质空间充满了审美意味,从而自觉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大理想观,使党的建设各要素因美而充满温度、亮度与丰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