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中央一再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江苏肩负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流通枢纽的三重角色,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十三五”期间,江苏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粮食供需结构矛盾突出、爱粮节粮工作进展缓慢和粮食流通体系短板明显等问题。为应对新风险、新挑战,在“十四五”期间,建议江苏依托在全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的“三重角色”,拓宽视野,创新理念,持续发力,筑牢“粮食主产区”底色,打造“粮食消费区”特色,依靠“粮食流通枢纽”增色,争取在全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的粮食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应对冲击,党中央一再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再次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江苏省肩负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流通枢纽的三重角色,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这盘大棋中,江苏须肩负好“三重角色”,再接再厉,发挥好更大作用。
一、江苏省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现状
(一)江苏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十三五”期间,江苏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我省四次全优。同时,江苏省是长三角地区唯一既能兼顾经济发展又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省份,在全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江苏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我省作为我国的主要粮仓之一,粮食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是长三角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中流砥柱;其次,江苏省是粮食消费大省,我省粮食市场繁荣,粮油加工业发达,粮食消费量和粮油加工业总产值都名列全国前茅;再次,江苏省又是粮食流通枢纽,全国8大粮食物流通道中的“长江中下游通道”和“华东沿海通道”都以我省为核心,我省是连接粮食主产区安徽和粮食主销区上海、浙江的关键节点。江苏省集“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流通枢纽”三重角色于一身,可以说我省的粮食工作既决定着长三角地区的粮食安全,也影响着全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二)环境变化对江苏粮食安全工作提出新要求
从国际层面看,无论是以南美极端气候为代表的自然风险冲击、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纠纷、以西方霸权主义为代表的粮食市场垄断、还是逐步显现的国际贸易“逆全球化”趋势,都是过去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鲜为遇见的挑战,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从国内层面看,一方面,“新冠”疫情的散点型爆发给粮食的生产和收获都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双循环”宏观发展战略则为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新方向,因此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常态下,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也必须坚持统一思想、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在此大背景下,江苏省应紧跟党中央步伐,扮演好自身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这盘棋中的重要角色,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进一步夯实我省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二、江苏省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不懈努力,我省基本形成了粮食储备充足、粮食质量可靠、应急体系完善的粮食安全新局面。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依然存在诸多潜在风险。
(一)从“粮食主产区”视角看,我省粮食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首先,虽然我省粮食供给总量较大,但粮食生产存在耕地利用率低、规模经营率低和种粮收益率低的“三低”问题,导致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工作推进困难;其次,民众对优质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我省优质粮食的供给明显跟不上需求增长,优质粮食供给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再次,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民众对肉类禽类消费的大幅增加,导致饲料用粮急剧增长,我省饲料加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导致饲料粮缺口不断扩大。
(二)从“粮食主销区”视角看,我省爱粮节粮工作有待加强。
一方面,我省虽是科技强省,但在节粮减损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却并未体现出明显优势,如在新型专用散粮运输设备和成品粮集装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上便相对滞后,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未完全建立,对种粮农民的产后减损教育也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我省虽为教育强省,但在爱粮节粮社会风气的营造上也并未体现出优势,反而由于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导致餐饮浪费现象凸显,尤其年轻群体的爱粮节粮意识明显不足,亟待加强教育和引导。
(三)从“粮食流通枢纽”视角看,我省物流和储备体系存在短板。
一方面,从物流环节看,我省作为粮食流通的主要枢纽之一,承担着融通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重要功能,但在近年国际国内粮食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省的粮食物流业发展和布局尚未及时跟进调整,可能给未来我省的粮食安全宏观布局工作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从储备环节看,我省的粮食储备体系也存在短板,尤其是在粮库的更新换代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方面,进度较慢,“小散旧”粮食仓储设施有待整合,仓型设计有待优化,储粮“四合一”技术有待推广。
三、进一步推进江苏省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建议
“十四五”期间,为夯实江苏省在全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建议我省依托在其中扮演的“三重角色”,拓宽视野,创新理念,持续发力,力争在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此,我省须做好以下三点。
(一)整合要素资源,调整种植结构,筑牢“粮食主产区”底线。
首先,我省要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大力提升优质粮源基地建设的综合服务水平,深入推动“优粮优产”,带动粮食种植业“优种优育、优种优植、优粮优收”;其次,要满足粮食市场消费需求,依托粮油加工业,积极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粮食产品序列,积极推动多品种、多用途优质专用粮食作物种植;再次,要持续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生产链、利益链对接,扩大市场生产规模、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技术、畅通流通环节、推广粮食文化、壮大人才队伍;最后,要坚持农户主体地位,引导囊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在内的新型粮食生产示范主体建设,筑牢优质粮油产品供应链体系基础。
(二)发挥科教优势,引领社会风尚,打造“粮食消费区”特色。
首先,我省要利用好江苏“文化强省”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营造爱粮节粮的社会新风尚,引导社会大众关注粮食安全,增强粮食危机意识,倡导形成科学文明消费方式,自觉践行“光盘行动”,有效防止“舌尖上的浪费”;其次,要利用好江苏“科技强省”的优势,全方位提升粮食产后减损降耗能力,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多元服务功能,帮扶农户提升科学储粮水平,为农户提供科学储粮技术“上门”培训和指导,最大化减少粮食产后损耗;最后,要利用好江苏“教育强省”的优势,加强节粮减损技术宣传,普及节粮减损知识,用好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平台,全面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
(三)完善物流体系,打通关键节点,依靠“粮食流通枢纽”增色。
首先,要促进粮食物流的仓储、运输、供应等环节之间有效衔接和整合,使以粮食生产为导向的传统仓储物流体系向以粮食销售为导向转变;其次,要提高我省的粮食物流系统化水平,尤其是要提高我省粮食物流嵌入全国乃至全球粮食产业链的程度,要鼓励参与粮食物流运行的企业从全产业链视角考虑粮食物流的优化问题;再次,要厘清和理顺我省粮食的流量和流向,将全省的粮食加工和物流企业纳入统一的协同行动框架内,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目的;最后,在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项目方面,要加强新建节点与原有节点之间的衔接程度,畅通上下游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物流通道,着力提升粮食仓储物流的一体化水平,做到设施现代化、储粮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优质化、队伍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