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成果

勇挑大梁,经济大省的江苏担当之: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作者:胡雅蓓、张为付浏览:时间:2022-08-14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了专章部署,统筹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等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的主体力量。作为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江苏省“两院”院士人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国家高新区数量、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等多个区域创新指标居全国第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国际科技力量战略重塑的新机遇,江苏聚力服务国家战略,坚决扛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把科技创新置于突出位置,加快布局建设创新平台体系,扛起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江苏使命与担当。

一、江苏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创新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创新平台以资源集聚性、功能协同性、运行开放性、机制创新性、载体多样性等为内涵特征,包括基础研发平台、成果产业化平台、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等多种平台类型,在推动江苏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江苏省政府成立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领导小组,遴选第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项目。截至2022年6月,江苏培育建设的29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已取得一系列新的突破,有力提升了江苏在战略前沿的创新能级。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和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三大江苏省实验室建设全面加速,紫金山实验室已纳入国家实验室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实验装置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实现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江苏零的突破,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设施填补了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空白。

依托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在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能源环境、新材料等领域科学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产业技术类平台,有序推进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江苏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核心平台,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产研院创新实施了专业研究所建设运营的“团队控股”;兼顾高水平创新研究人员与高效率技术转移人员的“一所两制”;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创新项目的“项目经理制”。截至2022年6月,江苏省产研院以省内市场认可度高、转化应用能力强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为目标客户,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00余家,已累计向市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6200多项,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200多家。

科技资源共享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点。江苏全力打造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等资源共享类平台,开放共享取得新成效。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券”开展通用通兑试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建设,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进展明显。在江苏省内,以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为抓手,协同各方力量合力推动“一网打尽”“一键导航”“一站融通”“一享到底”的科技创新资源统筹集成与开放共享。2021年,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集聚近5000台套仪器设备服务核酸检测,累计服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超4万家次。

二、“十四五”江苏创新平台建设面临新挑战

“十四五”期间,国内外科技创新已经进入密集活跃期,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刻冲击,对江苏践行“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重大要求,实现创新平台再升级在数字化、集成化、生态化方面带来了新挑战。

(一)全球数字竞争新形势下创新平台数字化挑战

数字经济时代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创新方式,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加速。世界经济论坛2021年报告显示,中小企业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关注度在疫情流行的2021年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了显著增长,凸显了后疫情时代企业业务运营中有效整合数字技术的重要性。2021年,我国正式实施《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欧盟各成员国就《数字服务法案》和《数字市场法案》达成一致,全球不断深化数字平台治理改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江苏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同时也在平台竞争、市场创新等方面带来了新风险。如创新平台开放存在缺少统一元数据标准,数据兼容性不足,平台接口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难度大的现象;数字平台核心技术薄弱,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平衡不充分,在数字经济平台领域,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尚存在一定差距;科技平台在系统、内容、用户等多维度存在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等。

(二)高度复杂不确定性环境下创新平台集成化挑战

从科技创新需求来看,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以及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复杂性活动,信息、生命、物质三大学科板块间的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只聚焦于某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无法独立满足多技术群、多点突破的创新需求。从科技创新供给来看,后疫情时代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创新平台只有通过纵向或横向的资源、能力、功能的整合,才能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目前,创新平台跨学科融合、跨产业融合、多环节集成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尽管江苏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依然不畅,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相脱节,技术转化服务体系条块分割,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8%。

(三)应用场景创新取向下创新平台生态化挑战

围绕应用场景创新,创新不再是单向度的“投入-产出”闭环,而是连接行业领导者、开发者、应用者、管理者、消费者等多主体,适应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多环境变化,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多形式,贯通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等多链条,形成的竞合共生、动态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如华为为应对智能时代的变化与挑战,提出“平台+AI+生态”战略,基于应用场景形成新型的生态合作关系,实现高效的生态协同。比亚迪以技术驱动创新,构建新能源汽车智慧生态。虽然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但缺乏掌控产业生态系统主导权的龙头企业。与广东省以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全球性创新龙头企业不断强化平台创新生态系统能力的现状相比,江苏企业对平台生态系统的主导和整合能力存在明显不足,难以利用平台化、生态化的创新体系,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三、勇挑大梁,以创新平台建设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扛起创新大省责任担当,加强基础研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江苏聚集了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等16所“双一流”建设大学,丰富的科教资源为江苏基础科研能力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为此,江苏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形成原始创新的“洼地效应”。

一是提升前瞻性科创平台的创新策源能力。围绕重大科学前沿或重大产业前瞻问题超前部署,推动三大江苏省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提档升级,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聚焦“从0到1”的创新策源能力,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争取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提出中国方案。

二是高质量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数据生产力的功能,回应数据要素聚合、共享和应用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依托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在先进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优势,加快构建先进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智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中心、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平台,打通数字江苏的信息“大动脉”。

(二)扛起制造大省责任担当,注重产业导向,推进创新平台系统集成

江苏是我国的制造大省。2021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3.3%,占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35.8%,全国占比最高。由此,面向经济主战,江苏创新平台建设要聚焦国家产业安全的重大需求,把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研发高地作为突破点。

一是“锻长板、补短板”,推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依托江苏优势产业,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精密仪器、高端医疗装备、核心软件等领域瞄准国家需求推动集成创新,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掌控力。 针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真空地带,科创平台应提供共性解决方案,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从产品研发向共性技术研发上移;推动高校院所创新平台把基础研究向产业技术应用下延,形成一批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二是统筹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强调科技创新资源“一盘棋”, 既要破除垂直科创资源壁垒,又要打破横向科创资源孤岛,通过顶层设计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跨平台的创新要素协同机制,进一步整合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技信息、科技人才等科创资源,加快创新要素的虚拟化集聚和平台化运营,推动共享制造平台规模化发展,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服务能力,通过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创新平台的有序开放,实现价值共创共享。

(三)扛起先行探路责任担当,破除制度藩篱,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创新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需要充分聚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

一是政府层面,切实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和结构矛盾。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健全符合创新生态构成和发展规律的科研攻关模式、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与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全面激发创新潜能。

二是企业层面,培育更多具备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围绕江苏重点培育的50条产业链,在细分产业领域深入实施引航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掌控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集合产业链上生产、供需各环节的中小企业,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具有协同创新优势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圈。

三是社会层面,营造崇尚合作创新、宽容创新失败的文化环境。积极营造开放兼容的创新文化,在尊重个人自由探索的同时,提倡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积极营造接纳创新、容忍试错、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完善容错机制和帮扶机制,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环境。


业导向,推进创新平台系统集成

江苏是我国的制造大省。2021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3.3%,占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35.8%,全国占比最高。由此,面向经济主战,江苏创新平台建设要聚焦国家产业安全的重大需求,把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研发高地作为突破点。

一是“锻长板、补短板”,推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依托江苏优势产业,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精密仪器、高端医疗装备、核心软件等领域瞄准国家需求推动集成创新,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掌控力。 针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真空地带,科创平台应提供共性解决方案,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从产品研发向共性技术研发上移;推动高校院所创新平台把基础研究向产业技术应用下延,形成一批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二是统筹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强调科技创新资源“一盘棋”, 既要破除垂直科创资源壁垒,又要打破横向科创资源孤岛,通过顶层设计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跨平台的创新要素协同机制,进一步整合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技信息、科技人才等科创资源,加快创新要素的虚拟化集聚和平台化运营,推动共享制造平台规模化发展,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服务能力,通过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创新平台的有序开放,实现价值共创共享。

(三)扛起先行探路责任担当,破除制度藩篱,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创新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需要充分聚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

一是政府层面,切实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和结构矛盾。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健全符合创新生态构成和发展规律的科研攻关模式、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与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全面激发创新潜能。

二是企业层面,培育更多具备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围绕江苏重点培育的50条产业链,在细分产业领域深入实施引航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掌控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集合产业链上生产、供需各环节的中小企业,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具有协同创新优势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圈。

三是社会层面,营造崇尚合作创新、宽容创新失败的文化环境。积极营造开放兼容的创新文化,在尊重个人自由探索的同时,提倡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积极营造接纳创新、容忍试错、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完善容错机制和帮扶机制,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环境。


类型 发明人
所属单位 授权时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