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经济大省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对经济大省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挑大梁,就是要发挥关键作用、起到支柱作用。8月5日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向全省上下发出“坚决担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的动员令,切实增强“勇挑大梁”的使命感,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振奋精神、排除万难、苦干实干,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全球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剧烈下滑,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全球范围内大批企业倒闭,失业率陡增,经济环境空前恶化,也对中国宏观经济、不同产业和微观企业产生了重大冲击,对中国经济及其高质量转型升级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与数字强省,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数字经济打造成为引领江苏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下,2022上半年江苏经济实现触底反弹、稳中向好。
一、以产业数字化增强企业韧性
由疫情冲击所导致的“封城”防控、停工停产、居家隔离、限制跨区域人员流动等,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和地理空间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限制,使企业摆脱交通和布局等物理空间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防控措施对企业运营活动的影响,进而增强了企业在危机期间的韧性。
(一)加快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江苏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着力实施数字设施升级、数字创新引领、数字产业等六大举措推动数字化转型。精准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路线图、评估评价体系,并开展“产业大脑”建设等应用试点,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智改数转”水平。以数字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依托央行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推进数字货币研究、应用和数字金融产业发展,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入探索农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拓展农业分析决策、农机作业、农情监测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苏农云”建设水平,增强农业物联网服务能力。
(二)壮大数字产业企业主体
为了积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江苏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强化科技、人才、融资、财税、服务等政策扶持,引导数字产业企业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技术升级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引导重点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支持已上市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再融资,鼓励经营管理状况良好的上市挂牌企业围绕主业开展高质量并购重组,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此外,对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计划,引导小微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三)推进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
江苏围绕“531”产业链,以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畅链、强链为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数字技术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分产业链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专项。吸引总部企业、核心配套环节和先进要素集聚江苏,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检验测试平台建设和示范应用,支持企业建设生态型开源开放平台,鼓励引进平台型企业或综合型、区域型、功能型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实现企业间协同发展。此外,江苏积极推进产业园区数字化升级,引导园区建立完善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统筹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园区搭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软硬件一体化部署,并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运行管理、产业服务、运营决策能力,赋能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
二、以数字产业化赋能科技创新
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江苏加快推进数字技术攻坚突破和应用探索,助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型增长,进一步巩固和放大江苏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先行优势。
(一)聚焦关键技术攻关
江苏实施数字科技原创力提升计划,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承担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通用微系统芯片制造、类脑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高可信智能软件、多源信息感知等前沿基础领域,统筹发挥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研发型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创新主体作用,统筹政府与市场、竞争与合作、自主与开放的关系,综合运用定向择优、联合招标、“揭榜挂帅”等方式,深入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对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二)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平台
江苏数字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围绕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重点领域,依托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紫金山实验室等高起点建设实验室与高标准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支撑性重大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江苏整合重组省级重点实验室体系,积极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试点,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重点实验室“升级版”。积极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开源软件、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平台建设,培育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等创新服务平台。并深化与大院大所、中央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三)促进数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江苏深入实施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研发计划,持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利用长三角转化中心、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等平台,探索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新模式新机制。建立完善数字技术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风险控制、信用约束等制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机制、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强化成果转化公共服务支撑。加快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决策智能与计算平台、数字产品检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大数据领域的骨干企业搭建开源共享的创新平台。
三、加强数字化治理营造优良环境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成熟的监管治理体系,数字化治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不是数字和治理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之间的融合转型。随着江苏数字经济规模快速扩张,数字治理的应用场景愈加丰富。
(一)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
江苏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便捷泛在政务服务体系。分类集成各类服务、治理、执法和协同应用,统一接入江苏政务“苏服办”总入口,打造数字政府主干应用平台。疫情期间,“苏康码”快速上线,“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序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全面推广,“苏服码”等面向企业跨部门实体证照免带的创新政务应用启动。同时,江苏建设省数字政府政务中台,加快构建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应用场景,提升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在线监管平台服务能力。教育、就业、养老、社保、救助等服务场景数字化应用不断普及,数字服务和产品适老化改造扎实推进,“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形成经验做法,社会个体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二)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江苏转变监管理念,寻求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包容审慎的监管体系。例如,依托“信用江苏”建设,强化以信用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建立完善信用档案,推进政企联动、行业联动的信用共享共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畅通多元主体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的渠道,鼓励公众通过互联网、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等手段,强化对数字经济治理的参与。同时,加强多主体协同治理,促进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政府监管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探索形成政府、行业组织、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有效协同的治理新机制。此外,江苏出台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20条”,制定“两反两保”行动方案,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聚焦大数据“杀熟”、直播带货虚假宣传等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专项执法,形成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具有江苏特色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数字经济市场竞争秩序逐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