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成果

人民经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作者:张为付、卢映西浏览:时间:2022-10-16


最近, “人民经济”引起了热议。其实,“人民经济”不是新词,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就出现过多种“人民经济”的提法,只是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涵不尽相同,在此暂不进行具体辨析。从热议中得到的启示是,如果把“人民经济”顾名思义地理解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模式,用来概括新时代的新实践、新成果,则不仅恰如其分,而且可以为今后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打开广阔的空间。

一、以人民为中心曾创造过根治恶性通货膨胀的奇迹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源于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在千难万险中一次次浴火重生,不断取得胜利、创造奇迹的根本保证。解放初党通过统筹调配物质根治恶性通货膨胀的实践,已经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威力。

1949年中国发生鼎革巨变,上半年天津、北平、上海等大城市相继解放,在军事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绝对胜利,但国民党政府治下延续十多年的严重通货膨胀仍愈演愈烈。以上海为例,1948年9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为34598.7,但到了1949年5月已涨至1212200000,短短九个月指数上涨了35036倍;米价更是不可思议地飙升,从每石金圆券3725元涨至1.75亿元,上涨47069倍。共产党接管上海后,一手打击投机活动,一手调动物资平抑物价,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棉花、煤炭等生活必需品到在物资极为匮乏的上海,由国营贸易单位大量平价抛售,很快就把疯涨的物价压了下去。以物价指数逐月平均增长率衡量,1950年已降至6.8%,1951年仅为1.4%,1952年又下降了0.6%。从1953年后,每月的涨落幅度均在1%以下,国民党统治时期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终于得到全面遏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治理恶性通胀的重要方法是调运物资平价抛售。这是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人民至上的政党才会采用的方法,与典型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有赖于共产党高效的统筹调配资源能力,也借助了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国共两党治理恶性通胀的水平判若云泥,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

可见,虽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才成为系统化的理论创新,从而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实际上一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并且曾经创造了迅速扑灭顽固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奇迹。反观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应对通货膨胀的方法仍然相当笨拙,根本无法迅速有效治理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只会不断加息,通胀还没压下去,触发新一轮经济衰退的风险却越来越明显了。

二、以人民为中心再创消灭绝对贫困的当代奇迹

以人民为中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开始就具有无以伦比的优越性。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虽然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和形式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一直保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在遇到艰巨任务或重大风险时,党和政府都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

例如,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攻的就是千古难题,连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攻了几十年也没攻下来,只有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攻必克、战必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向贫困发起总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从上到下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依托中国特色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对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8年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土地增减挂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域内流转资金4400多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东部9省市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多元,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1万多亿元,等等。同时,中央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最后,还要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

经过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经大大突破了典型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既定框框。

三、以人民为中心决胜中国的防疫抗疫大考

突然暴发、持续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其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前所未有,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前所未有。对各国治理体系和能力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疫情形势,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党中央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各地区各部门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决服从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从最高领导人到基层群众,抗疫部署一竿子插到底,中国共产党超强的领导力、组织力、动员力、执行力令世人惊叹。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党中央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党和政府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为了最大限度遏制疫情蔓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大政策协调和物资调配力度,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同时还注意确保主副食品生产、流通、供应,确保蔬菜、肉蛋奶、粮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抗击疫情过程中,国有企业一马当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我国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果断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抗疫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的最有力制度保证。

我们注意到,我国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实践,也是不能用典型的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理论解释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手段除了市场调节外,还有党和政府的统筹调配,而后者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有优势,而且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优势。反观同在疫情下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旦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失灵,他们就显得六神无主、顾此失彼,结果疫情反复在高位流行,经济运行也危机四伏。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在疫情大考之下,两种制度高下立判。

四、以人民为中心集聚了办大事的智慧与力量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作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发展和增强了党和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也为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社会主义的传统优势注入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蓬勃的生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迈上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我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我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得到巩固提升。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在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我国成为唯一有能力坚持动态清零抗疫措施的主要经济体,在抗击疫情的“世纪大考”中,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病率、感染率、死亡率、重症率位列全世界最低水平,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最好成果。中国人民见证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五、理论与实践创新呼唤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经济

仔细审视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实践过程,特别是赢得脱贫攻坚战和抗疫大考的过程,就会发现随着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有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们发现,在新时代的经济实践中,其实是存在两种资源配置手段的。一种是众所周知的市场机制,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的手段,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证,在实践中也比较成熟。另一种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决定的,党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集中统一领导地位上的统筹调配机制。这种机制是我国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之后,在新时代的新实践中又重新突显出来的。

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也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逆流涌动,贫富分化的鸿沟日益加深,世纪疫情重创世界经济,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所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于是,社会主义制度独有的资源配置手段——统筹调配,变得越来越重要,起到了力挽狂澜、迭创奇迹的作用。但是,这种突破市场经济框框的鲜活实践,在理论上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框框,新时代的实践又突破了市场经济的框框,这种在实践中正在成型且卓有成效的新经济模式,更像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发展之后在更高层面上的有机融合和升华。在党的领导下,市场调节和统筹调配灵活发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融为一体。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新经济命名为“人民经济”。这是在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新经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正所谓中国一小步,世界一大步。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一创造成就了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快速发展的奇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居于集中统一领导地位的党中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积极主动地大规模统筹调配资源,同样是一个伟大创造,这一创造同样可以成就奇迹。经过两轮伟大创造,社会主义经济依次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跃升为人民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人民经济作为新时代的实践创新,同样不能简单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年所说的话来套今天的中国实际,也不能简单拿党过去提出的一些具体理论观点和由此产生的具体政策举措来套今天的工作,更不能简单套用国外的现成理论。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构建新理论,以解释人民经济、指导人民经济、完善人民经济、发展人民经济。

六、人民经济也迫切需要继往开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每一步都伴随着实践上的大胆探索、理论上的不断突破。随着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党和政府运用统筹调配手段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逐渐突显,超越市场经济的人民经济正在成型,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再次到了需要理论和实践大创新的关口。

如前所述,只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在极简陋的条件下迎战恶性通货膨胀,还是新时代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和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党和政府都能正确运用统筹调配手段,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政府统筹调配资源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定向投放资金,资金指向哪里,市场机制就会把资源自动配置到哪里。就是说,从经济角度看,党和政府能够动用的资金量,决定了统筹调配资源能力的大小。因此,能否在不压抑市场主体的活力、也不引发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党和政府可支配的资金量,就成了决定新时代人民经济成败的关键,这也是我们认识和完善人民经济的理论突破口。

目前,实践中的人民经济已经具有市场机制和中央统筹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已经超越了过去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实践已经走在理论前面,我们要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有紧迫感,因为当前全国疫情形势虽然总体可控,但仍严峻复杂,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疫情防控工作正在走向长期化和常态化,急需加强党和政府的统筹调配能力。

从经济角度看,疫情防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大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加了党和政府的统筹调配压力。我们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新动能、社会生活新模式、人员往来新路径、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每一种努力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统筹安排。我国一直坚持的“动态清零”总方针,是由“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决定的,旨在用最少的生命损失和代价换取最终胜利,这又使我国党和政府所承受的压力比西方国家大得多。统筹调配需要动用大量资金,政府可支配资金不够,“动态清零”就难以为继。所以我们的经济学者要以科学工作者研发疫苗和抗疫药物同样的紧迫感,设计出既无副作用又能增加政府可支配资金的方法,及时为疫情防控解决难题,也为走在人类社会发展前沿的人民经济扫清障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孕育出的人民经济已经为我们占据了先机,最终的胜利仍有待于我们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类型 发明人
所属单位 授权时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