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成果

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

作者:胡雅蓓、张为付浏览:时间:2022-10-20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区别,在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发展。

从实践本体看,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定位。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构成经济社会的基础。人口规模巨大的典型化特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超14亿人口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从价值取向看,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福祉为目标。“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和动态发展的概念,涵盖经济上落后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工业化进程的实现,科学革命过程,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维内涵。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前期的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坚持人民至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一)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步是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在此期间,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向全国公布,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首次完整提出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调通过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使农民摆脱贫困的状况,共同富裕起来。

(二)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理想创造性地转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新阶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自此,“小康”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从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十六大从经济、政治、文化、党建等方面勾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再到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国人民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进一步谋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路线图,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创新突破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是不断丰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过程。

三、坚持人民至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新的伟大实践,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高质量共同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只有把推动高质量共同发展放在首位,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共同富裕。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区域结构、城乡差距等方面,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瓶颈。为此,高质量共同发展,首先,在经济结构上,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工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中间产品、制成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展现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其次,在区域结构上,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效率。再次,在城乡差距上,农业农村的发展必须坚持生产目标非农化,依靠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组织企业化、生产产品品质化,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初次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只有通过高质量共同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二)共享发展成果,优化分配消除相对贫富差距

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要通过优化分配“分好蛋糕”。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一方面,优化初次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强调营造机会均等的市场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个体先天禀赋、后天努力、社会机会等因素对初次分配的影响。另一方面,优化二次分配,强调形成科学的税收和再分配机制,加大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在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财源和税源结构,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要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政策倾斜,稳定低收入群体就业岗位,扩大基本生产生活保障范围,通过政府采购带动低收入群体的有效消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三)满足多层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民群众从“物的依赖性”走向“自由个性”,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民主、法治、文化、安全、环境、生态等领域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和保障,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全体人民自主建设、共同参与、共同享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成就感,进一步释放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潜能。要在文化、科学、艺术、体育等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文化传统,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类型 发明人
所属单位 授权时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