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在二十大报告中被赋予极端重要的地位,这既是发展理念的再次升级,也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新行动指南。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新表述,表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二十大报告不仅将高质量发展定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还首次提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此前表述为“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稳步”到“有效”,表明二十大后高质量发展更加强调有效性,更加从效率视角看待高质量发展,举措也将更加精准务实,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质的有效提升新路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组织和制度创新、规模经济等所能解释的产出增长。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连续两次将“全要素生产率”写进报告,这是因为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从而判断经济增长的内涵价值。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进程看,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空间客观上有所缩小。因此,在我国向中国式现代化迈进的关键历史时期,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三)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方法。促进科技创新要坚持市场化导向,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产出更多具有重大引领性和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促进经济形态向高级化发展。同时,必须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使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同步嵌入到产业发展中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真正将科技创新的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二、以五个“着力点”为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十大报告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战略谋划和战略部署,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的五个着力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五个方面,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心,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要有高水平的制度作为保障,需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在产权制度、公平竞争制度、要素市场发育等关键性基础性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通过规范而完善的制度来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消极作用,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聚焦聚力,核心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集群。我国产业体系门类齐全、微观基础数量庞大,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产业基础再造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在各细分领域以“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带动其他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融通发展。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根基,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互联网+”“旅游+”“生态+”“文化+”加速向农业农村渗透,带动农业农村原有资源要素组合方式的打破重组,全面释放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引领,要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涌现更多的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加工能手,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相继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多方面探索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效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对周边地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充分利用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从跟随开放向主动融入转变,全面推行国民待遇原则+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通过自贸试验区探索数字经济治理经验,重点推动数字经贸合作的规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