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一、创新驱动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一,创新国际化和网络化趋势已经形成,开放与合作创新日益普遍。受经济国际化、新兴经济体崛起、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多种因素影响,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跨国流动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技术创新模式。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不再局限于独立的内部研发,而是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技术和资本等各种手段整合外部创新资源。目前,我国已与15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1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先导作用,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实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四项行动,写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第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创新。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特征,“十四五”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供给侧方面,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所强调的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面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部署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并与其他专项形成梯次衔接格局,进一步增强创新源头供给能力,以科技引领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打造先发优势,形成引领型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国家战略的不断出台,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十八大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旨在通过改革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高技术企业成长建立了加速机制,营造了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视角,全方位科学地进行规划,这不仅是国家优先发展战略,也是企业积极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努力做到帕累托最优,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地位的重要抉择。由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了创新动力源泉的重要性,要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必须要加持“融合、协同、共享”,努力构建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激发高科技和专业人才的潜能,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实现创新要素在行业内、行业间和跨地区的有效流动。
二、创新驱动是科技强国建设的第一动力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一)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近些年我国可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主要围绕人才进行,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等体制。党的十八以来我国科技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优化提升,这与人口基数以及我国全方位全系统的科研安排格局是相一致的。同时高科技企业不断成长涌现,在开拓新的领域、承担领军项目,以及科学发现前沿预判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数据同时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643.0万户,新设数字经济企业占比由2012年的6.3%提升到今年的15.3%,提升9.0个百分点。全国新设“四新经济”企业2545.4万户,占全国新设企业的41.7%,并且呈逐年上升态势。
(二)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主体能力建设得到强化。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从专利授权情况看,截至2022年8月底,全国拥有专利的企业有113.3万户,授权专利共1551.2万件,分别是2012年的7.4倍和9.7倍。授权专利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达52.5%和21.3%。
(三)坚持扩大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开放合作是科技支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一带一路”创新合作进程加速。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联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愿与更多国家科技同行交流合作,并努力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中国科技的才是科技强国的底气。
三、依靠创新驱动完成科技强国建设目标
我国科技事业的蓝图已经画就,科技创新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二十大报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奋斗目标: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奋力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