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成果

以“两业”融合厚植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作者:张为付、徐圆浏览:时间:2023-01-11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简称“两业”融合),既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也是重塑产业链竞争新优势、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当前,江苏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推进“两业”深度融合能让制造更“聪明”、服务更“多元”、产业更“高端”,对江苏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数字经济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意义重大。

一、江苏“两业”深度融合的模式特征

作为全国率先启动“两业”融合试点工作的省份,江苏分层次、分步骤、分领域遴选两批总计247家企业、21个产业集群和43个集聚区域先行先试,探索“两业”融合的创新路径、有效机制和政策举措。目前,江苏共有2个区域和6家企业先后入选全国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名单,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两业”融合渐入佳境,形成了“融合+创新”组合效应。

(一)“数字+服务+制造”的“全融合”模式。突出“数字化”引领,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联结制造与服务,应用物联网、车联网、云平台等互联网+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例如,以徐工集团、富瑞特种装备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紧扣制造业最为核心的研发、制造、服务、运营环节,利用大数据管理系统,改良和提高生产流程效率和质量,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等项目建设,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精益化、高效化、数字化。徐工集团“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定为五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多年保持服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30%以上。

(二)嵌入全流程服务的“总集成总承包”模式。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开展基于产品或研发能力的一揽子服务。例如,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整合上下游优势资源,向客户提供制造和服务相辅相成的总承包服务,从“单一线缆制造”到“设计—供货—施工—运营服务”一体化的系统集成服务商的角色转变。

(三)流程协同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再造”模式。通过提升信息、物料、资金等配置流通效率,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智慧供应链网络,推动物流供应链与制造业融合。例如,中储南京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新兴铸管智能调度、智能运输、智能配送一体化、智能化现代物流运作模式,使得新兴铸管物流成本降低比率超过10%。

(四)服务衍生先进制造的“需求联动”模式。伴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带动大量的衍生制造需求,构成联动式“两业”融合产业链。例如,江苏盖睿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身在基层医疗全业务场景和数字大健康领域的服务优势,进一步向医疗终端制造产品衍生,从而构建起“软件硬件化、硬件服务化”的医疗产品和服务体系。

二、江苏“两业”深度融合的现实问题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制约因素较多。一方面,对于部分制造业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盈利能力总体偏弱、核心技术缺乏,对人才、品牌、技术专利等优质资源的储备不足,融合发展能力偏弱。同时,顾虑到服务化转型的投入资金较大、效果不可预知,难以负担的高额成本投入,转型意愿较低。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制造业企业也积极尝试将服务流程渗透到制造业产业链,但更多的仅是简单 “嫁接”“相加”,并未真正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对“两业”深度融合的赋能不够。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的“黏合剂”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推广运用不足。工业物联网、大数据、5G商用技术、3D打印均属于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大、风险系数高、技术外溢效应强,需要依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实现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广及运用。

适应“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滞后。“两业”深度融合中涉及到多种类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容易产生交叉行业和新型业态。然而,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边缘性新问题在监管与服务上容易出现重叠矛盾,政策供给如贷款、税收、用地等,存在管理边界不清晰、意识导向偏差等问题。

三、促进江苏“两业”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一是构建融合体系,发挥试点效应。从“点线面体”多层次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点”上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线”上深化上下游产业链融合,“面”上推进区域聚集融合,“体”上着力构建相对成熟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是健全推进机制,清除管理障碍。“两业”深度融合涉及面广,应尽快建立各级层面的“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促进机构,加强各部门机构和产业功能板块之间的统筹协调和分工协作,建立“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统计、评价、考核和政策支持系统,搭建“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协作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三是破解土地瓶颈,激发企业动力。在“盘”上下功夫,加大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力度和产业用地收储力度,优化存量工业用地转型机制,支持利用工业用地上的存量房产发展各类新产业、新业态,为“两业”深度融合新兴项目落地腾出预留空间。在“用”上求突破,探索弹性可控的混合用地供给机制,提倡用地功能兼容、地块业态复合开发,满足“两业”融合业态的混合发展需要。在“供”上挖潜能,探索产业用地“标准化”出让方式,落实分区域分行业的产业绩效准入要求,实行产业用地地价和产业绩效挂钩,推出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新型供地方式,高效服务优质产业项目落地。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缓解融资压力。设立由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两业”深度融合专项基金,对融合发展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等新型业务,向“两业”融合企业和项目提供适应其生产和建设周期特点的金融产品服务。

五是打通数据壁垒,构建公用平台。加快整合数据资源,搭建行业的大数据平台,深入推进数据的汇聚、融合、共享和高效应用。如对医药制造企业需要获取的药品用量数据、药物临床使用数据等,进行汇聚整合并通过数据脱敏处理后与企业共享,为企业快速制定生产计划、改进升级产品、开发新药提供数据支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5J9ypUY3aw7MhvfULSZAg

类型 发明人
所属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 授权时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