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同时部署了中国未来五年“怎么干”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如何学深悟透并精准贯彻二十大精神,是当前首要且重要的任务。首先应正确认知“学”、“宣”、“贯”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应在“研”、“访”、“创”三个关键词上下功夫。
一、精准把握“学”“宣”“贯”间的辩证关系
学二十大精神,首先应了解从何处学?二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工作报告、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其次应了解二十大精神包括哪些精神?二十大报告中有多处关于“精神”的表述,包含伟大建党精神、斗争精神、钉钉子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首创精神等。
学二十大精神,还应该精准把握学、宣、贯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学、宣、贯应是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这里“三个全面”实际上即是一种系统观。学习、宣传、贯彻是前后连续的有机整体,“学”是为了了解“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宣”是为了凝聚共识、科学认知、达成一致,“贯”是为了扎扎实实地完成二十大制定的目标与任务,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诸以行动。三者联系在一起才能使二十大精神发扬光大并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其次,学、宣、贯三者间互为促进和补充。学习是宣传和贯彻的前提和基础,宣传是学习和贯彻的手段,决定着贯彻的成效,贯彻则是学习和宣传的深入与实施。三者之间互为促进,形成闭环,同时又彼此融合,互相成就。
二、在“研”中思宣贯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首要和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当前做好各项工作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因而精准掌握其丰厚的内涵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全方位对二十大报告与精神进行解读,为各行各业提供理论指引、政策参考与行动指南。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是省重点培育智库,主要为政府决策提供智慧支持,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智库已经组织撰写了系列报告解读15篇,分别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解读、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人民经济等多个视角对二十大报告进行条分缕析,部分文章已被学习强国发表与转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和新要求,特别是一些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需要专家学者认真梳理其缘起、发展历史以及丰富内涵,有些需要与旧观点进行比较、剖析,为人民做出科学的解读,以便社会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与共识。如“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并不是在二十大首次被提出的,在2021年“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随后又在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七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指出,“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现代化”,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而在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以更更大的篇幅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具体内涵。因而,对这一概念产生背景、发展历史、深刻内涵以及具体要求的专业性解读,能够帮助全社会各领域更为精准、深刻地把握相关要求,以更深的认同感、更强的责任感切实履行起在建设中的职责。
三、在“访”中学宣贯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除此之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他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祖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是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二十大精神的历史汇聚。在寻访历史中找到自信,就是要亲自来到这些红色资源中,在实境课堂中领悟二十大精神。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学宣贯,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近几年来,每天都有上千人来到浙江嘉兴的南湖红船看展览、听党课、学党章、瞻仰红船、重温入党誓词、积聚精神力量。在特殊的纪念日如“七一”等,每天有上万人来到南湖,“红色打卡”已然成为了社会新风尚。如果在这样特殊的情境中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则能够使受众产生更深的心灵共鸣,在接受精神上、思想上洗礼的基础上,更为珍惜和理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也更为深刻地领悟党和国家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的背景、实施的战略、制定的举措,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宣传效果,并以更大的热情、更高的干劲主动参与到建设中来。
南京大学冯雅、国家文物局吴寒等指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载体,以及为展示这些精神文化和物质载体所建立的纪念碑、纪念馆等纪念设施或空间。结合这一内涵,红色资源还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等文化媒介形式,充分运用好这一形式开展二十大精神的学宣贯,不仅能够增强人民的仪式感、使命感与神圣感,还可以增强理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加深感悟力、提升实践力。因而,各级领导干部“要亲力亲为,既要做实干家,又要做宣传家”,带领党员群众深度走访红色圣地、瞻仰红色文物、追寻红色遗迹、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在红色资源的浸染、保护和运用中,结合二十大做出的战略决策,不断凝聚共识,提高二十大精神学宣贯的实效。
四、在“创”中做宣贯
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二字:创新精神、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新是第一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等。总结起来,二十大报告中谈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二是发展战略创新,三是创新要求。
二十大报告中的理论创新即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学宣贯这一理论?二十大报告中实际上已经指出了方法、提出了要求,即“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思维创新和理论创新。仍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例,中国人民大学臧峰宇教授曾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场域呈现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实践逻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这一阐释指出了我们党正是一以贯之以这样的“基于原理、立足实践、着眼问题、构建新论”的逻辑理路,才养成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新思维,而这一创新思维,是在二十大精神学宣贯中要继承和坚持的。
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放在一起,也是一种创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指出,“这一新的摆布,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这实际上再次强调了二十大战略举措的创新思维,为我们学宣贯二十大思想提供了蓝本,要求我们在学习思想时不能“本本主义”、“就事论事”,宣传思想时不能断章取义,贯彻思想时不能“山头主义”,而是要系统化地思考、谋略与部署,政府方面要有“一盘棋”的思维理念,学校要有跨学科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坚持,社会要有大局观与协调意识。政府、学校、社会三者间要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共同落实二十大精神。这也是二十大报告对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创新要求。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XkkQTJRXz1mEa6-bhtj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