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成果

以扩大内需,塑造江苏双向循环经济新形态

作者:陈启斐浏览:时间:2022-12-22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内需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循环的起点。江苏是全国经济大省、需求大省,持续推动扩大内需,就是稳住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点,是实现“强富美高”的关键。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人均达13.7万元。今年1—10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与去年同期持平,增速比1—9月加快0.3个百分点。1—10月,全省限上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9%、4.7%。后疫情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江苏省要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江苏省塑造双循环型经济的特点

(一)以需求刺激供给,持续提质传统消费

近年来,江苏省持续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供给,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同时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此外,还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培育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增加中高端消费品国内供应。

江苏省积极发展服务消费。一方面,在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教育服务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需求,依托江苏制造业强省的优势,疏通“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堵点,提高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拉动作用。

(二)以供给引领内需,创造挖掘新需求

供给以创新驱动引领新需求,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江苏省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是推动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二是促进数据、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传统产业汇聚,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深入实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是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四是打造城市品牌,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健全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

(三)以投资拉动内需,培育未来消费供给与需求

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增加制造业投资,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拉动内需增长。

江苏省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相关行业的深入融合。

江苏省围绕交通、物流、民生等基础设施,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一是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推动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和世界级港口群。二是打造城际铁路网,推进南京都市圈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三是统筹跨区域物流服务能力,支撑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和商贸物流设施网络;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推动食品产销供的冷链全覆盖。三是提升县级医院设施条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医疗设备配备齐全;改善县乡级学校办学条件,普惠性养老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增加。

二、江苏构建内需型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影响内需均衡发展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江苏省城乡发展载体的空间协调性仍然受到历史和地理的限制。一是囿于“南强北弱”的发展历史,江苏空间载体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苏南、苏中和苏北呈现较明显的发展梯度。二是受制于“南北狭长”的地理约束,经由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发挥的辐射效应存在距离长尾,南京、苏州、无锡等发达城市的带动功能对苏中、苏北地区的影响不足。三是江苏各类经济园区存在较明显的结构重合与概念雷同,且缺乏相应的城乡衔接定位,相当程度地停留在“为片区而发展”的局域为政阶段,对空间协调的贡献不足。

(二)区域与部门间的发展战略合力不足

省内城市群、都市圈等存在较大程度的各自为政发展,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的影响范围较为局限,难以发挥全省性的带动作用。二是国家战略叠加的空间协调效应不强。尽管江苏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共振的核心地带,但在大战略的实施落地和现实对接方面缺乏细化方案,空间协调效应尚未充分显现。三是新城镇、小城镇发展模式创新的适应性探索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双循环型经济形态认识引导力度不够

江苏省有关部门对加强扩大内需战略的宣传和引导不强。一是各种综合媒体宣传频率不高,并未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解读扩大内需战略的新举措新要求。二是并未充分挖掘各地区和不同行业、企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成功案例。三是通过多种形式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不及时。

三、江苏塑造双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现代市场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

完善的市场体系可以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高效的流通体系能够促进内循环。

要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有效提高市场运行和流通效率,促进生产与需求紧密结合。一是以知识、技术、数据要素配置机制的完善、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有序、经营性土地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二是以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完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破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健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三是以现代商贸体系的优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集约高效、物流网络的内外联通、安全高效,建设发展现代流通体系。

(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内需规模,带动国际大循环的发展

一是以初次分配劳动报酬的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分配参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张,优化初次分配格局。二是以财税制度的调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健全再分配机制。三是以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志愿服务体系的健全,重视第三次分配作用。

(三)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内需发展基础

把安全发展贯穿扩大内需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提升粮食供应保障能力,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应急事件能力,为国内外双向循环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一方面以产业链供应链向周边省市的外部拓展合作、制造业供应链的提升、供应链灵活性可靠性的增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另一方面以省、市、县、乡四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的完善、城乡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改造升级、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提升,保障基础安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mD89HfLP940tlvlJC1uoQ

类型 发明人
所属单位 授权时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