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成果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承弘扬中华审美风范

作者:李骏、张为付浏览:时间:2023-01-03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与文化工程,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而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为了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更是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其作为美学空间和文化载体的美育意义,同时也要注重遵循相应的美学原则,传承和弘扬中华审美风范。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注重“以景育人、以美润心”的美育意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第一属性是公园,因而应首先具备公园的景观之美、环境之美等特征。美学家杜卫指出,景观美育既可以作为完整的美育体系的一部分,又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景观美育包括了自然景观之美与人文景观之美。长江之自然之美在于平静时“烟淡云水阔”,磅礴时“惊涛拍岸,万马奔腾”;常如银龙盘旋,又有气贯长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后,6397千米的长江岸线将如璀璨的明珠般被串联起来,沿线的每座城市都会结合其地貌特征、城乡风格,呈现出最有特色的长江风貌。如重庆的长江“两岸青山似绿带,一江春水向东流”,武汉的长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安徽的长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南京段“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美好的自然景观带给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使人心生向往,引发人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美育的成效。《乐府解题》中记载俞伯牙学琴时,因情感不达而被老师成连丢在蓬莱山,在大自然中体悟美感、生发情感,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其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以“长江文化”为核心,达到“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精神建构。长江文化元素知多少?其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属性之多元,堪称中华文明之典范。从地域上来看,它有滇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两湖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等长江文化元素;从组成要素上来看,它包括稻作文化、蚕桑文化、陶瓷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等等;从形式上来看,它包括神话传说、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戏曲戏剧、民间习俗等多种文化艺术资源;它还包括3项世界文化遗产、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等资源。这些都成为构成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独特财富,也成为实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美育意义的精神源头。长江流域优秀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蕴含着对人性美、人品美的要求,而且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深深地融入到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更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树立文化自信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建构作用。同时,在形式丰富多元的长江文化资源中,无论是神女峰的传说,还是赤壁之战等历史故事,抑或璀璨夺目的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而这些,都是中华美育的精神与精髓,能够达到“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精神建构。

第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美育意义还在于它提供了创建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的样本。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目标和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愿望的要求。江苏立志要走在前列,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江苏的生动缩影,是“水韵江苏”的样板,也是“水美天蓝地绿”的生态之美,更是“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展陈。以南京五马渡公园为例,这里曾是“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化龙丽地”,也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幕燕长风”的幕燕滨江风光带的一部分,既有南京的自然风貌,又有历史人文景观和大江风韵。在这里,政府打造了后备厢市集,“每当夜色降临,上百辆车在五马渡排开,有的甚至就是由面包车改装而成。一辆辆汽车敞开着后备厢,从手工饰品、文创周边到咖啡红酒、特色美食,应有尽有……”在这里,“年轻人在夜色下,背靠幕府山,面临长江水,吹着江风,看着满眼绿意,聊聊天,喝喝饮品,这不但是一个市集,也是一个社交场,是一种‘南京年轻人新的夜文化’。”自2021年起,五马渡还开设了南京首条滨江游轮“长江传奇”,纳入更多高科技和数字化元素,将其与南京地方特色文化以及长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使人民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获得美的享受。总结起来,五马渡广场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依托长江自然景观以及经济、文化遗存,创造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长江夜经济”模式,同时也使南京的年轻人创造性地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模式。

第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遵循生态美学原则。在公园建设中首先应当遵循的是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命共感,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是我国古典美学,还是近现代西方文化中,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都蕴含着生态美学的内涵与精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依托长江而建、以长江文化为核心内质而彰显、延展生命力,体现了人们依靠长江生存与生活、与长江同呼吸共命运的依存感与生命共感。在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被放在了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生态美学原则不仅要保持长江作为我国淡水供应的生命之源的洁净,而且要保持其作为万物生灵栖息生存的家园,更是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美学空间,构建天人合一的美好生存境遇。

第五,美学经济原则是长江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应有遵循。美学经济与“注意力经济”“创意经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美学需求的不断凸显而引发的美学生产和美学消费革命”,也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美好生活”目标、“美丽中国”建设带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将美学元素置入经济社会生活,从美学维度思考经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将美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放在第一位,“绿色的、赏心悦目的”的自然景观、“直击灵魂引发情感共鸣”的人文景观、置身其中使人身心舒畅的环境、浸润式的各类美感体验……将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新领地。将美学经济原则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之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理念和融为一,是深刻践行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赴长江上、中、下游调研考察,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以新发展理念开创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应有行动。事实证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必须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共生共荣,以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遵循美学经济原则,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真正推动百姓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遵循生命美学原则。探讨文化与美断不能离开“生命”。因为美关涉“快感”,文化涉及“消费”,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时今日,“快文化”、“快感文化”有蔓延趋势,追求短、平、快也成为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不良现象。这一不良趋势或现象违背了“生命”之本意,使生命之生生不息、隽永绵长的美感割裂为碎片式的、暂时性的感官享受,这样的感官享受必然是无生命力与可持续性的。因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与发展中应始终秉持生命美学原则,将审美活动与生命活动融为一体,并始终坚持将审美活动视作生命活动之最高表现,才能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真正具有“灵魂栖息地”与“精神家园”的生存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处理好感性与理性、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在使用5G、大数据、云计算、VR等技术手段创设沉浸式场景时,不能过度追求光怪陆离的效果体验,而仍然要注重保持长江文化原汁原味的特质,原原本本地呈现长江流域在千百年文明发展史上遗留传承的文化精髓与生活样态,使人在厚重的历史流变中感悟到长江作为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与精神家园的生命力,并将这一生命力与审美力合二为一,使人在对美的追索中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觉地推动美丽中国和美好生活的建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QB7ryMnKCfzloBUhKH4xQ

类型 发明人
所属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 授权时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