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联络员专题会议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电科在宁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和市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会上,南京市委组织部详细介绍了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校地共引共育人才重点任务;市工信局、东南集团交流汇报了产才融合、基金赋能等相关工作推进情况;鼓楼区、栖霞区重点推介了区域深化校地合作、人才发展的特色计划。
在这场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大会上,可以窥见,南京拿出满满的诚意回应高校和人才所需,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道路上,加速奔驰。
将时间拨回到今年9月,南京市校(院)地合作座谈会召开,在宁的50多所高校、14家重点科研院所、8家重点国防科工单位及19家市级部门相关负责人悉数登场。不难发现,当天大会传递出鲜明的信号:南京将构建校地合作新路径,在深度链接、有序运转上下足功夫,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牵头建立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并制定《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个多月后,南京再次向在宁高校院所发出“邀约”,召开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联络员专题会议,倾听意见和建议,共论发展之道,谋划校地融合发展新局面。
“从联席会议就能看出南京推动校地合作的决心和态度,翻看紫金山英才宣传手册,每页内容都亮点纷呈,干货满满。”南京大学相关负责人认为,科技型企业是激发院校科研力量的着力点,通过加大交流合作,掌握企业研发需求,有助于高校精准提供引才服务,做好人才增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东南大学相关负责人提出,建立健全人才共引共育联动机制,在重点技术领域联合绘制“全球人才地图”尤为迫切,摸清城市人才结构和底数,从“产业端”“人才端”等维度来观察城市科技创新实力,精准施策,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智能化的数据支撑。
一直以来,南京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强化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赋能加持。“联席会议本质上是打破校地在行政隶属、职能定位、资源布局上的藩篱,更好统筹力量、激发用好两方面优势,既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高校院所和国防科工单位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赋予新内涵、打开新空间。”记者了解到,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调度会,每月召开一次联络员会议,按需召开专题协调会,通过组建专业化对口“小分队”,努力做到快速响应、高效落实。
深化校地合作,对南京来说,不只是承诺,更是一种行动。近年来,南京与在宁高校院所保持密切合作紫金山英才计划、百校对接计划、人才攻关联合体等重大工程,背后浓缩着校地双方通力合作、相伴相生的信任与支持。
校地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在这方面,南京更是不遗余力。今年以来,南京聚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制定实施“宁聚英才·走进高校”系列活动,由相关市领导带队,“一对一”走进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紧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落实一批创新项目、解决一批人才难题。制定推出“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一条条真金白银的政策,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人才因城市而聚,城市因人才而兴。眼下,南京用一场“高规格”的联席会议让城市与高校手牵得更紧,心贴得更近。着眼未来,南京将持续把高校院所“发展之需”当成“职责所在”,锚定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练就科技创新的“强磁场”。